欢迎来到中弘毅教育!
振兴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侧改革逻辑
发布日期:2017-0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这是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后作出的科学决策。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金融改革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金融供给侧发力不准和资源错配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为此,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促进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有效匹配,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金融供给侧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我国实体经济承压与金融供给不够完善交互影响 
  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房地产投资一定程度地占用实体经济资金。近些年,我国房地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在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潜在风险也已日益突出。一方面,房地产投资过热抑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居民把大部分收入都投到了购置房产之中,其他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过热对实体经济投资与信贷供应的挤出效应愈发明显,导致实体经济部门资金较为缺乏和融资成本升高。过度倚重房地产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不利于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 
  第二,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和金融资源错配。金融体系不够健全首先表现为金融业服务价格存在扭曲,供给需求有待均衡,存在金融资源内部结构不够对称,区域分布不够均衡等现象。其次,金融市场发展需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的竞争能力与创新活力存在不足。再次,非正规民间金融发展亟待规范。高利贷、非正规P2P等民间金融组织处于法律监管的边缘地带,极大地增加了金融系统运行风险,降低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金融供给不够完善与实体经济承压交互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也要合理利用金融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大量实体经济资金流向投资周期短、回报率高的房地产、期货、股票等市场,资金存在“脱实向虚”现象,造成金融业杠杆率增加和资产泡沫化,加重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累积与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振兴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方向 
  振兴实体经济已成为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实之要和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从逻辑上理清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及方向。 
  第一,明确金融供给侧改革方向与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需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认为,“金融的发展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金融供给侧改革应紧密围绕实体经济需求,进行实体经济的改革和自我完善以明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化解某些行业领域的过剩产能,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产业结构调整至合理水平。近些年,实体经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创新乏力、粗放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协调好金融供给侧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发挥实体经济主动性,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再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导向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问题,构建真正适宜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金融供给体系。 
  第二,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一项以提高金融体系有效供给能力为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实质仍然是一个金融有序市场化过程。金融市场化是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是实现金融多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对缓解金融抑制现象、从资金供求渠道提升实体经济资金供给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金融市场化还可以助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解决实体经济内部信息不对称、法律制度、融资渠道等问题,提高金融系统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动性。 
  第三,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助推金融供给与新经济融合。虚拟经济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将投资者资金与资源配置和风险规避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降低实体经济交易成本。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扭曲金融及实体经济运行秩序,背离实体经济并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故应鼓励虚拟经济中的积极因素以促进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比如,虚拟经济中的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实体经济自身受到外部价格冲击时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功能对冲降低金融与实体经济合作中的风险,甚至能够增加实体经济收益。在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不仅是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能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新实体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虚拟经济中诸如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等的合理成分,也可以促进新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强化金融体系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较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缓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提高我国人民币汇率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强化金融体系监管,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严格监控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动态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对于已经出现的风险源头,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措施化解,防止风险扩大和恶化。 
  第五,提升金融体系开放水平,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开放是国际环境需要,亦是大势所趋。今后需借助国际金融市场来弥补储蓄与投资缺口,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完善与实体经济发展。根据国际环境和自身情况,以积极谨慎的态度渐进有序地开放金融体系,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强“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合作,有序开展国际金融合作,通过国家间政策交流与协作,降低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抓住全球化大势,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资产定价、资本流动、信息传递、风险控制等方面成为全球金融规则制定者,提高我国在国际谈判、资源配置和定价中的话语权。 
  (张志元系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生导师、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梁供职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发部)

版权所有:中弘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