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弘毅教育!
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发布日期:2017-11-23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发展蓝图,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要求,因此,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需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全球金融话语权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三个方面展开。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是持续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虽然为数众多,但是仍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基层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强化激励机制建设,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与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之间的分工合作,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加快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解决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基层金融产品种类不丰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此外,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增加金融供给总量,发挥鲶鱼效应,完善和优化金融结构。

  二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不但限制了企业的经营发展,也造成金融风险在银行体系集中。出现高杠杆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和债权融资,实体经济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直接融资比重较低。减少企业对杠杆的过度依赖需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关键点在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股票市场包含交易所市场、新三板市场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已经呈现出多层次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当前需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构建富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打造国际化货币和金融中心  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

  一是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货币竞争是当今各国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对其他货币替代性增强,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相关铸币税利益,也会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央行《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稳步推进,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报告进一步指出,2016年,人民币位居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已成为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民币比肩美元成为国际主要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预期不稳定,人民币仅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1%,远低于美元64%及其他主要货币的占比。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最为现实、可行的必经之路。

  二是加快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世界金融强国大多拥有一个或几个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主导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定价权,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我国的上海肩负了这一历史使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日益完善,上海已初步形成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今年3月份,国务院宣布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但这并非易事,首当其冲便需处理好上海与北京、香港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多数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设在北京,北京主导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因此,上海作为交易中心需要处理好与行政中心北京的关系;同时,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市场成熟发达,货币实现自由兑换,上海需要处理好与香港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行稳才能致远,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要以金融稳定为前提。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体系愈加多样化,金融交易体系走向信息化,金融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考验着金融管理者的智慧。

  因此,一是要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金融危机前,各国央行重点以货币政策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手段,对防控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发挥了良好作用。但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稳定不仅要求价格稳定,还应该防止资产泡沫剧烈调整造成的风险。资产价格由市场行为决定,而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如果经济中顺周期因素过多,会导致市场过于乐观并造成矛盾积累,从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资产价格骤然崩盘,即所谓的“明斯基时刻”。“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维持金融系统稳定,不仅要依靠货币政策把控流动性总闸门,还要发挥宏观审慎管理在应对金融顺周期行为和跨市场风险中的调控作用。

  二是要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相同金融产品的监管规则不同是造成监管空白、监管套利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行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甄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

  (作者为本报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中弘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