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弘毅教育!
以有序金融开放培育竞争力
发布日期:2018-03-14

严监管之下,新一轮金融业市场准入开放政策推进并未停歇。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强调,要“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

  这是继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十九大之后,决策层的再度表态。在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并特别指出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强调了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高层的表态已经得到实际呼应。2017年11月,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中美首脑会晤后的国新办吹风会上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外资在证券、基金、期货、银行、保险等行业的持股比例限制,分步骤实现内外资一视同仁。这一承诺赢得全球赞誉。

  当前,市场振奋于中国的开放承诺,但同时亦有人提出担忧:当前金融开放步伐是否过快?中国准备好了吗?

  如此担忧也有道理。金融开放过程中不乏暗礁与险滩,不成熟的金融开放有可能让局面失控——亚洲金融危机即是前车之鉴,这是所有新兴市场都必须牢记的教训;但是风险天生是金融业的一部分,与潜在的回报一体两面。如果因为可能的风险而搁置开放进程,无异于因噎废食。

  更重要的是,不开放的风险尤胜于开放风险。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金融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整体竞争能力、规范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于2017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所言,各国经验(包括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使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而中国过去的实践也证明,我们曾受惠于金融开放,并由此增强了金融竞争力,加深了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金融开放顺应中国未来发展大势。随着中国越来越多承担起国际大国的责任,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不断深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当为先手棋,其开放更将成为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助推器,更将成为中国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当然,开放并不意味着“放任”。在绝对化的金融开放与不开放这两个极端选项之外,中国长期坚持有序开放。过去数十年内,按照“先贸易开放后金融开放,先经常项目可兑换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先开放资本流入后开放资本流出,先开放长期资本后开放短期资本,先开放直接投资后开放间接投资,先开放机构投资后开放个人投资”的基本路径,中国在金融开放领域既未固步自封,亦回避了期间数次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重创。

  而从决策层的表态也不难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序”仍是“开放”的重要前提。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央行副行长易纲明确,“放宽或取消外资一些股比限制”实际上这是体现了内外资一视同仁,这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外资金融机构要准入或者开展业务的时候,依然要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审慎监管。这显示出监管敢于接受开放调整的决心和筹谋应对之策的智慧。可以说,中国要做的不是封闭而是开放,不是“放任”而是积极应对,通过完善配套监管机制,更好应对开放的局面,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回顾过去数十年,中国金融业在开放之路上渐进式发展,有成绩亦有曲折。但无可争议的是,整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奇迹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办法就是进一步践行新的开放举措。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喜人的企稳迹象,而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亦有复苏之势,这为中国推动金融对外开放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对此,决策层多次在重要会议和场合提及并推动金融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其决心。我们期待,坚定而谨慎、积极而有序的金融开放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竞争力的最佳实践,更将成为中国有决心、有勇气、有能力践行开放承诺、推动未来改革乃至引领全球发展的最好证明。

版权所有:中弘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