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全球资本市场争相跳水,科技公司市值纷纷下跌,美国科技巨头Twitter、亚马逊、Netflix、苹果至今已经分别下跌36%、28%、27%、10%。再看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旗帜之下,双创企业一时多如过江之鲫。到如今,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00多家企业已经倒闭了不少。创新创业似乎遇到了失败潮,原因是什么?是环境发生巨变,还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互联网经济有三大特征:进入门槛低、资金丰沛、赢者通吃,很快吸引了巨量人群参与进来。很多互联网创业的进入手段只需一个App,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就可以投身到双创大潮中。由于移动互联网代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方向,资本追逐行业前沿,大笔撒钱不足为怪。
于是,过去两年中,每年都有上万个App应用被开发出来,各种商业模式争相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希望有朝一日实现鱼跃龙门。但是很快,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集中度逐渐提升,双创成功概率随之降低。
第一个门槛便是“钱”。创业的初期都存在一个“死亡谷”,通常的应对策略是烧钱,直接砸向用户来培养使用习惯,尽早尽快积累用户基础和规模。滴滴快的的成功,既因为创业者看到整合行业的可能性,也在于背后强大资本的推动。如果无钱可烧,将是镜花水月。拼到最后,还得看烧钱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运营能力。
第二个门槛是“竞争”。行业发展初期,市场分散,细分众多,直接面对巨头的可能性较低。到现在,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优势已经确立,寡头垄断造成的影响开始显现。例如在出行领域,创业者除了要面对无所不包的滴滴快的,还要和国际巨头优步展开竞争,进一步创业创新的机会,日趋式微。其他领域如视频、社区服务等,莫不如此。
第三个门槛是“价值”。靠单个App,已经不容易制造足够的差异化,互联网创新早已不是做一个网站或应用那么简单。烧钱营销过后,如果不能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终究会被抛弃。同时,“互联网+”也不能停留在互联网上,如果不去持续拓展,与线下资源进行有效结合,App很快便会同质化。
面对本轮的资本寒冬和创业低谷,双创企业需要重新考虑估值,回归理性商业逻辑,降低烧钱速度,以便渡过难关。理解“互联网+”本质的企业,有的通过信息化,整合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水平和垂直价值链的优化。比如,京东长期把钱烧在自建物流上,以便完善价值链的支撑力量;曾高喊“靠电商颠覆传统渠道”的三只松鼠最近也表示,要开始做线下商店。
之所以要加强对产业链的纵向思考,是因为价值链整合常常意味着控制力,没有一些实体的、偏重的资源支撑,仅仅停留在互联网层面,在越发激烈的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偏弱。这么看来,近来被口诛笔伐的O2O,并非一无是处。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没有理由认定线上线下的连接是错误的方向。墙倒众人推之后,相信会有“猪坚强”出来证明自己。
国内市场需求庞大,社群和圈层借助互联网崛起,弱化了主流概念,使消费变得更为多元。聚焦刚性需求和可复制性,除了餐饮、教育、医疗、美业、打车等现有热门领域,依然有机会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
眼下的创业低潮,与其说是创新的错,毋宁说是前一段鼓吹大众创业的副作用显现。毕竟,创业创新本质上是属于小众的,资源应该相对稀缺,投入应该有所选择。用之前投入四万亿元应对金融危机的老办法,用政策和资金去驱动创新,投入产出必然偏低,本来就很低的成功率,可想而知。
但是,这一切放在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下,也不难理解。目前的经济困境是,产能过剩,居高不下,结构调整,腾笼难换鸟。不得已祭出里根的供给侧经济学,说明需求端的拉动,不管是靠投资还是出口,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在此背景下,打出双创这张牌,用心良苦。因为创业和创新,都有可能提升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最终实现供需两端更好的平衡。
如此看来,现在就断言“互联网+”遭遇滑铁卢,显然言之过早,毕竟它提供了一些弯道超越的机会。对于企业而言,既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项支持和资源;更要保持清醒头脑,敬畏市场,以精益创新的方法,去降低创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