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为金融开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金融开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扩大开放,金融业只有在“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才能在有效支持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
金融开放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实体经济开放需要金融开放的有力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要推动形成全球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增强金融业的全球服务能力。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助力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既是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收支周期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未来中资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全球服务能力,在深耕本土市场的同时,为中资企业向外开放“铺路搭桥”、“穿针引线”。
金融开放也是金融业内在发展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而金融业正是服务业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金融业要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金融开放新局面。
金融开放已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金融业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突显了中国推动金融开放的决心。
机构方面,金融机构的海外网络化布局不断拓展,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的限制也在放宽。以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为例,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数量快速增长,网络布局持续优化。截至2016年底,22家中资银行在海外6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353家分支机构,其中一级分支机构达到了229家。中国银行业的海外资产规模也在稳步扩展,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近期,我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方面推出了超出市场预期的举措,影响很大。2017年12月28日,银监会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一是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二是最大限度减少行政许可事项,简化行政许可程序;三是进一步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均为市场准入松闸的举措。
市场方面,稳步开放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方面,“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为内地居民配置境外资产和境外投资者投资股市拓宽了通道,“沪伦通”也在积极推进中;A股纳入MSCI将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方面,2016年2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放开,允许所有类型境外机构进入;2017年2月,花旗和彭博将中国债券纳入其全球债券指数;2017年7月“债券通”正式上线。基金和衍生品市场方面,2015年年底,内地香港两地基金互认,允许境外注册并受当地监管机构监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开销售,境外基金通过审批后可在本地公开募集,在本地注册基金也有机会进入境外市场;2017年3月,允许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具备资格的境内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业务。
货币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份额为10.92%,跻身货币“精英俱乐部”,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台阶,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地位稳步增强。截至2017年12月28日,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使用量中的排名为第六位。
金融科技方面,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喷井式”发展,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国际扩张。中国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体零售店使用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央行在推进数字货币研究工作中,与有关国际机构、国内外有关金融机构建立了沟通联系。
综合来看,根据IMF标准,目前中国实现部分可兑换以上的资本交易项目达37项,占资本账户项目的92.5%,不可兑换项目仅剩3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证券投资、跨境借贷与衍生品交易等短期资本流动仍存在管制。同时,也应关注金融开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如汇率大幅波动和资本短期的大量流动会影响市场稳定;失当的海外并购及金融市场可能会被外国金融机构操纵,影响金融稳定等。
双向发力稳步推进金融开放进程
开放既可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在出现“逆全球化”趋势背景下,中国金融开放的决心和行动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而且有利于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当然,在开放过程中,要重视坚持双向发力,稳步有序,完善金融监管,守住风险底线,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金融开放中的底线是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石。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可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减少或有效防范风险。
二是双向发力,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和“请进来”。金融业扩大开放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个是“请进来”,继续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另一个是“走出去”,增加金融业对外投资,二者不可偏废。在开放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引入海外机构来竞争提升中国金融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让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获得对等的地位,实现服务的双向性,真正提高金融效能。单向的开放可能造成通道不对等,不利于金融市场化发展。要统筹设计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政策框架和策略,加强与国际机构、国外监管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支持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加快“走出去”。鉴于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未来应加快对海外投资较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和新兴经济体的布局。
三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开放应稳妥有序推进。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积极增加汇率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将开放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重点在于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账户开放将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要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市场监管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近年来,资本流出的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其进行适当管控已成国际共识。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金融风险,需要有相应的预案,对资本账户进行适度管理,以防国际热钱随时不受控制地大量流出和流入,对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总的来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是循序渐进、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只要合理安排顺序,风险是可控的。
四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吸引力,逐步扩大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需求,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将不断增强。未来将按照计价结算、投资交易、国际储备三大领域实现全功能推进,预计到2025年左右,人民币可以成为继美元、欧元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为此,要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使得人民币更加方便使用;建立可供境外央行投资的高等级债券市场,继续推动债券市场与国际接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使用和储备人民币,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度和通行度,提升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重视发挥金融科技的特殊作用,用创新科技联通“一带一路”沿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便捷的新载体。
五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推动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资金汇聚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要不断加强国际间的金融合作,继续加强与IMF合作,支持推动SDR扩大使用。围绕经济开放的新格局推进金融开放,以贸易和实际投资需要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围绕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金融开放,引导全球资金流入到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助力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作者为本报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