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构建科学规范、运转高效、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近年来,金融混业经营不断发展,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衍生,各类同业业务、银信合作、通道业务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相继出现,使得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传导性和交叉性。在顺周期的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风险等系统性风险也在积聚。
因此,实施宏观调控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要防止经济增速大幅波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矛盾,也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一方面,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预调微调,做好需求管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范化解各种经济风险;另一方面,着眼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不断提高要素产出效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高质量发展为货币政策确立了新内涵和新目标。要实现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还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弥补原有调控框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双支柱”框架,能更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形成了有效补充,通过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抑制波动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同时,对于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产品嵌套、通道业务等形成风险监测和应对,有效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和跨市场传导。
此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的科学动态调整能够显著促进政府作用有为有效的发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必须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监测预测预警,特别是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进行预研预判。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提供了重要机遇,实时、海量的数据极大地丰富了经济运行信息的来源。有专家建议,未来要建立健全政府大数据采集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风险预警和政策效应评估。加强政企合作,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大数据资源、产品和技术服务,为宏观调控提供支撑和保障。